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科技赋能摸清广东林业家底 助建南粤秀美山川

来源:林业调查规划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仅如此,广东林勘人在林业资源监测数据的记录方式上,也敢于“吃螃蟹”。 记者 程景伟 经过70年的发展,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林业调查监测设施、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

  不仅如此,广东林勘人在林业资源监测数据的记录方式上,也敢于“吃螃蟹”。

  记者 程景伟

  经过70年的发展,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林业调查监测设施、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比如,建立了“广东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创新平台”“广东省湿地监测创新平台”“广东省石漠化生态恢复监测创新平台”等省级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引入原子吸收光谱仪、植物冠层分析仪、湿地生态系统智能化监测数据采集终端等野外科学实验设备。

  如今,广东林勘人上至高山密林、下达沿海滩涂,架起RTK测量仪展开测量工作,手拿平板电脑记录监测数据,已是成为外业调查时一道常态化的美丽风景线。

  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林业大省,绿色日益成为该省发展的鲜明底色,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从一个小小的铝牌,到平板电脑、电子围栏的率先应用使用,充分体现了广东林勘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数十年来,广东林勘人在森林资源体系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进步和创新贡献了“广东经验”。

  今年8月12日,广东省2022年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全面完成,取得了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森林样地调查进度排行第一、林草湿总体进度排行第二的佳绩。

  以前,林勘队员在外业调查时,用笔在纸质调查簿上记载数据。通常,白天在山上调查,晚上整理内业到凌晨半夜时分。外业调查持续一两个月,结束后回到广州才能把调查数据录入电脑进行分析,工作十分繁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2012年,魏安世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研发基于平板电脑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综合集成应用智能终端、3S技术、移动互联网、网络通讯、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集的全程无纸化作业。

  中新网广州9月22日电 题:科技赋能摸清广东林业家底 助建南粤秀美山川

  人才与技术支撑 林草湿资源监测全国领先

RTK测量仪的监测精度达到厘米级 陈楚红 摄

  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落实林长制等重大战略中,广东林勘人也持续贡献技术力量。比如,积极研究碳汇计量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指导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交易项目开发;全面推行“广东省智慧林长综合管理平台”,加快林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各级林长推进工作做好技术支撑。(完)

  近年来,广东省林业局依托该院成立数字林业技术中心,主要负责林业数据汇集存储、治理共享和应用服务,建设和完善林业一体化数据库,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遥感数据应用研究和推广,提供数据应用与处理的技术支持、培训和咨询等。

  一直以来,广东林草湿资源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背后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有力支撑。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坚持以弘扬林勘精神为抓手,依托人才和数据的两大优势,培养“四有”型林草创新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林草科技人才队伍。该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7人(占比97.85%),其中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68人。

  林业资源监测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林寿明表示,该院将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视化技术与林草湿资源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实现省域范围内林草湿资源的三维可视化、部分重点区域实景虚拟仿真,综合展示资源现状、资源保护与修复全貌,增强全省林草湿资源调查评价监测能力,推进全省林草湿精细化管理。

应用于林业资源监测的平板电脑 陈楚红 摄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黄宁辉点开该平台上惠州博罗县的一片山林,可以看到林地的三维可视化地图,也能对比不同年份的森林资源变化。“现在全省森林资源、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护地、石漠化土地面积等资源数据汇聚于‘一张图',一目了然,非常直观方便。”黄宁辉说。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仪器设备,广东林草湿综合监测逐步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应用到集成联动的巨大转变。”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正高级工程师刘凯昌表示,正是科技赋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大大提升了监测水平和效率。

文章来源:《林业调查规划》 网址: http://www.lytcgh.cn/zonghexinwen/2022/0924/776.html



上一篇:青州市更新古树名木档案 保护城市“绿色史书”
下一篇:岭南森林里的“格桑花”

林业调查规划投稿 | 林业调查规划编辑部| 林业调查规划版面费 | 林业调查规划论文发表 | 林业调查规划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林业调查规划》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